以下是我一個讀頂大資工系的同學的對話
「還是你試試看雙主修?」
「但這次學測考得不錯了,不太想浪費這次的分數。」
「不不不,你缺的不是分數,你已經用不浪費分數的方法填過了。」
這位同學,是個典型的認真好學生。之前高中物理段考的時候,我連出版社發的講義都沒辦法每題寫完,他甚至可以再自己去印老師的講義然後一次段考可以寫完一整本的題目。準備分科時,一般人歷屆可能寫個十年就差不多了,他一路往回刷了快三十年的化學大考題,我都懷疑我爸當初聯考的考題也在他的防守範圍之內。而他的努力也沒有白費,他最後考上了頂大的資工系。
理論上,我們的分數應該是足夠我們填到我們喜歡或我們擅長的科系的,那為甚麼會有開頭的這一段對話?問題就出在我們當初的志願選填上。
而我,我對金融有興趣,不過考量到就業,我把目標放在同樣算有興趣的理工科系,不過因為數學的分數低了一些,我意識到填電資並沒有辦法最大限度的利用我的學測成績。對我來說,學測分數就像我的手牌,而我的任務就是將這副牌發揮到極致。而我做到了,我用最低的錄取分數上了牙醫系。
而我同學,他是分科上的,所以填志願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因為當初不怎麼喜歡生物,所以他基本上就是把全部電資科系的分數一路從高排到低就丟出去了。
這樣隨意選科系的結果就是我們都各自經歷了一段有點鬱悶的時光。這種感受難以言喻,但我試著用比喻說明:
假設你是一名討厭國文的高中生(本人喜歡數學,所以舉例討厭的科目我是不會選數學的),但礙於段考一定會有國文這科,所以多少還是要讀一點,要是讀得時候覺得很煩躁,那也許換個喜歡的科目讀就好了。不過,如果大學讀了沒興趣的科目,就像當你讀膩了漢朝古文,想換個口味,卻發現唯一的選擇是唐宋古文。換是有換,但總覺得又沒什麼不同。
同時,大學的科目都比較專業,線上資源不太好找,也沒有清晰易懂的參考書,教授列出的原文書課本都很厚,沒興趣的人根本不可能把書買來讀完。結論就是,沒興趣讀的人能做的就只剩下打開教授上課的簡報,發現什麼都看不懂然後開始覺得煩躁。就算最後免強看懂了一點,看到題目也完全不知道要怎麼辦。就這樣似懂非懂的和及格線奮鬥一整個學期,等到終於盼到寒暑假可以休息的時候,我們自己心知肚明,當初那些免強及格的科目中的內容早就忘的一點不剩了。
當然,就和日久生情一樣,當初沒興趣的東西可能讀久了之後才慢慢產生出興趣。或至少,不會再那麼排斥了。過了一年半,我也算是走出了那段鬱悶的時光,雖然對牙醫系的課依然提不起興趣,但反正已經習慣了。我開始慢慢有辦法接受在讀書讀到覺得很煩的時候換一個差不了多少的科目繼續讀,開始慢慢嘗試攔截剛左耳進就準備從右耳失蹤的知識。我很慶幸,當初沒考上醫學系,我不覺得我有那種可以在既不喜歡又不擅長的領域和同學互卷的毅力。
但我同學是有這種毅力的人。資工系的分數影響著之後研究所的申請,並不是牙醫系大家只在乎pass or fail的氛圍。在這樣的壓力下,他撐過了兩年。不過,撐得住並不代表過的快樂。
於是我們今年都報名了學測,我填了之前就嚮往的商科。而他,儘管還是不確定自己到底喜歡什麼。但這一次,終於可以試著不受分數和社會價值觀左右,而是問問自己真正想學的究竟是什麼。
那我們原本的科系就不讀了嗎?當然不是的。這只是我們這兩個大學生對自己興趣的探索。我們依然不敢真的放下一切單純往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至於要休學一年當作gap year還是乾脆兩間大學同時讀,那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這篇訪談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幫助,同時也請您用力加入我們社團 (請點選右上角FB標誌,未來文章也都在社團首發),希望大家都有收穫,讓更多爸媽不要慌,另外如果有任何想知道的學校,也歡迎大家留言給我,我們一起“實踐“培養孩子的好方法
請追蹤我們的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babamamanocrazy
授權網友非營利的轉載利用,禁止刪改文章內容,或是再次編輯後使用。
文中請保留完整授權資訊 ( 資料來源: 爸媽不要慌 https://babamamanocrazy.com )